我一直不是特别喜欢八七版《红楼梦》。只是,对于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部电视剧有它象征性的意义——它在象征性意义上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部电视剧的艺术价值。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常难得的有这样一群电视人,他们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来打造这部电视剧。他们尽己所能地以生活化的方式表现《红楼梦》里的人物和故事,在贾母、王熙凤、袭人这样一些较为世俗化的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整个电视剧精致、漂亮,演员选择形象准确——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而那个时代的审美又的确没有从传统审美中走出太远。
但是我仍然对这部电视剧有好些不满。尤其是当时杂志上就讲:为了保持原著现实主义特色,删掉了开篇的神话和梦游太虚境的情节;同样为了所谓“现实主义”,还制造了一个不知所云的结尾。当我阅读了原著之后,一直对这种“现实主义”耿耿于怀。后来,王扶林导演说,当时没有拍太虚幻境是因为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我想,太虚幻境只是贾宝玉的精神家园,又不是潘多拉星球,它未必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我更倾向于认为,王扶林导演自己是想表现这个情节的,但当时的大环境不允许。
所以八七版《红楼梦》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他塑造的王熙凤非常成功,但在宝玉、黛玉、宝钗、妙玉这样一些出尘离世的人物的塑造上,就显得力不从心。它无法对这些人物的精神追求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就像八七版有着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一样,新版《红楼梦》也从一开始就有着这个时代深刻的印记。从《红楼梦中人》的选秀开始,这部电视剧就有着过于明显的商业色彩。出于对《红楼梦》的喜爱,《红楼梦中人》是唯一一个我曾经追看的选秀节目。我象看笑话一样看,几个宝钗在挽留宝玉时都不约而同地说:我怀孕了!我还一度非常欣赏徐垚,虽然他的长相和大家心目中的贾宝玉有距离,可他却难得的有读书人的气质——这种气质,欧阳奋强现在有,当时没有。
作为一档纯娱乐的节目,该有的它全有。俊男美女,嘉宾毒舌,现场意外,传说中的黑幕,非常明显的对结果的操纵,等等。
如果说八七版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令大家感动,那么这样商业化的操作显然就令人反感。但是,这种操作无损《红楼梦》本身,商家娱乐的是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曹雪芹早已超然度外。
如果要对《红楼梦》的解读制定一个标准的话,那才是对《红楼梦》真正的亵渎。当这本书被偏执地认定是“四大家族兴衰史”时,曹雪芹透过历史在取笑我们。他不是取笑这种解读——这种解读未必不对——而是在取笑这种偏执。贾宝玉用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来对抗整个社会的偏执,可现在,社会却依然只承认对这种爱情的一种解读——兴衰史,现实主义,八七版,等等。
其实,我也不喜欢铜钱妆,看不习惯;李少红将潇湘馆安排在山上,我觉得好生奇怪;演员的选择似乎也不甚妥当。而这部电视剧还没有上星,网上已经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图片和说法,什么黛玉裸死,什么鬼气森森。我的底线是,实在受不了就不看了呗,把它和八七版对比然后批评,其实挺没意思的——八七版自己不也阉割了红楼梦的精神内核吗?
我想,容忍对《红楼梦》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以及对红楼故事的各种叙述方式,才是对这本皇皇巨著的尊重。当宝玉和黛玉在花冢前共读西厢时,他们所要的,不就是这样的自由吗? |